就爱论文|会计论文|管理论文|计算机论文|医药学论文|经济学论文|法学论文|社会学论文|文学论文|教育论文|理科论文|工科论文|艺术论文|哲学论文|文化论文|外语论文|格式论文
就爱论文
汉语言文学论文  古代文学论文  新闻传播论文  现代文学论文  文学评论论文  英美文学论文  文学艺术期刊论文   
我国古代诗歌风格论中的一个问题
我国古代的诗评家们,在评论诗人的 艺术 风格时,往往使用诸如雄浑、豪放、飘逸、绮丽、纤穠、幽婉、婉约、清新、典雅、古淡之类的概念。当说到某某诗人飘逸绝尘,某某诗人幽婉凄切,某某雄浑而某某典雅时,我们凭借着自己的审美经验,立刻就会意会到一些什么,把某一诗人的许多作品的共同特色一下子串起来,想像起某种美的境界,好像是明白了。可是,如果进一步追问我们:雄浑到底是个什么样子呢?我们可能就很难答得上来。即使不至于张口结舌,至少也只能含含糊糊。如果我们硬要给它下一个明确的界说,那么别人就可能提出异议。到头来同一个概念,很可能是人言人殊。
因此有人人为这些概念过于抽象,有点像玄学;也有人认为这些概念过于模糊笼统,缺乏 科学 的准确性。这些看法,好像都不易使人信服。说它抽象吧,它又让我们感到某些美的形象。它是可感的、具体的。说它不准确吧,它又把一个诗人的风格传神地点出来了:他就是他,贴切得很。例如,苏轼在《祭柳子玉文》中提到:“元轻白俗,郊寒岛瘦。”⑴以“寒”“瘦”论孟郊和贾岛的艺术风格,遂成千古定评。“寒”,当然也可作穷窘解,但显然苏轼指的是整个诗的风貌的清冷的“寒”。“寒”是一种诉诸视觉的形状。有谁感到过寒的诗和看见过瘦的诗呢?没有。以此索解,了无蹊径。但是它确实又是可感的、具体的,它触发我们的想像,引起我们的美感联想。在我们想像的天地里,就会呈现孟郊和贾岛的诗的某些画面、某种境界的美,然后会惊异地感到,用“寒”“瘦”来描述这种画面和境界所体现的美,实在是再恰当也不过了。
这到底要作何解释呢?要解释清楚这一点,可能会涉及许多 问题 ,诸如 中国 古典诗歌的特征,民族的审美习惯,中国传统诗论的特点等问题。这些问题很难一下说清楚。如果再把范围缩小一点,从一个小的角度来窥测这些现象产生的原因。譬如说,诗论家在运用诸如雄浑、寒、瘦等概念评论诗的风格时,他们的思维过程到底是怎样的?他们采用什么样的思维形式?有什么样的特点?或者有助于对这些现象的认识。本文试图涉及的,就是这样一个小问题,并且仅仅把它限制在这个小小的范围之内。


我们先来解剖一个有代表性的实例。就从“郊寒岛瘦”开始。
“寒”,显然不仅仅指诗的 内容 多写穷苦生涯,“瘦”,也不只是指缺乏辞采,而是指诗的整个风貌,指表现诗的风貌的一种意境的美的类型。
苏轼没有对“郊寒岛瘦”作明确的说明,但从他的两首《读孟郊诗》中,可以看到他对“郊寒”的或一所指。诗是“孤芳擢荒秽,苦语余诗骚。水清石凿凿,湍激不受篙。初如食小鱼,所得不偿劳;又如煮彭覬,竟日嚼空螯。要当斗僧清,未足当韩豪。人生如朝露,日夜火烧膏,何苦将两耳,听此寒虫号。”⑵在这诗里他用了三个形象的比喻来形容孟郊的诗:有如清水浅流,明沏而湍急;又如小鱼、彭覬,虽有滋味而乏丰腴膏肉;复如寒虫鸣号,给人以萧索之感。这三个比喻,都没有明确的界说。小鱼、彭覬之比,似指诗的内容不够丰满;清水激湍之喻,似指境界之清冷急促;而寒虫悲鸣之形容,则似指郊诗感情基调之悲苦凄凉。显然,这是苏轼对孟郊诗的一种感觉。这种感觉,是以一系列的联想出现的。每一个联想,虽可能由于诗的某一风格因素所印发,但其实又是对于诗的整个风貌的印象。大概就是由这一个个的印象造成了一种“清冷”的总的印象,也就是他所说的“要当斗僧清”的“清”,在清冷上可与贾岛相比。从“清冷”,又进一步转移,产生“寒”的感觉。
我们可以再证以其它人的论述。对孟郊诗的风格特色有这种感觉的人还不少。例如,贾岛在《投孟郊》诗中,提到“容飘清冷余,自蕴襟抱中”⑶。他注意到了孟郊诗的清冷意境,并且指出这种清冷意境与他的襟抱有关。欧阳修说:“堪笑区区郊与岛,萤飞露湿吟秋草。” ⑷“萤飞露湿吟秋草”这样一个境界给人的感觉是“清冷”。用这样一个意境来说明孟郊与贾岛的诗的风格,显然也出于联想。范晞文更引孟郊的《长安道》诗:“胡风激秦树,贱子风中泣。家家朱门开,得见不可入。长安十二衢,投树鸟亦急。高阁何人家,笙簧正喧吸”,说孟郊的诗“气促而词苦”⑸。所谓“气促而词苦”,主要也是指感情基调的悲苦凄凉。从他所引的这首诗,可以看他要强调的是弥漫于孟郊诗中的悲苦凄凉的情调。这种情调给人的感觉,当然也还是“清冷”。又如,葛立方说孟郊诗“皆是穷蹙之语”⑹张文潜说孟郊诗“以刻琢穷苦之言为工。”⑺张戒说郊诗“寒苦”⑻。魏泰说郊诗“寒涩穷僻”⑼,意思都相近,都是指郊诗给人的悲苦凄凉的感觉。这种感觉在感情上和清冷是相通的,与苏轼的所谓“寒”,也很相近。

未完...点击下方链接下载完整文档

我国古代诗歌风格论中的一个问题

我国古代的诗评家们,在评论诗人的 艺术 风格时,往往使用诸如雄浑、豪放、飘逸、绮丽、纤穠、幽婉、婉约、清新、典雅、古淡之类的概念。当说到某某诗人飘逸绝尘,某某诗人幽婉凄切,某某雄浑而某某典雅时,我们凭借着自己的审美经验,立刻就会意会到一些什么
  • 上一篇:浅析T.S.艾略特早期诗歌中的现代人形象
  • 下一篇:试论中国帝王文学
  • 视域融合与古文学习
    元明蒙古豳王家族史研究回顾
    关于王维山水诗的创作心理透视
    浅谈小学生文言文初学学习方法探
    从“言外之味,弦外之响”看中国
    元嘉“形似体”论
    “大团圆”结局的机制检讨与文化
    浅析新诗脱胎于旧体诗
    中英诗歌隐喻的认知新探
    中国古典文学中的另类
    从陶渊明诗文看魏晋审美之“自然
    人性修养与人际交往——《菜根谭
    浅谈老子的人性论及对艺术家修养
    审美话语的现代表意实践
    文言虚词的教学方法初探
    言在此而、意在彼——<红楼梦
    《葬花吟》三题——诗体、内容
    浅论李清照在词史的地位
    谈唐代古文运动在散文发展史上
    关于曹植的评价问题
    陶渊明诗歌的“自然”之美
    古代论体文之界定与文体特征
    论《论语》中的孔子形象
    浅析从《史记》分析我国文明的
    古代论体文之界定与文体特征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论文发表

    Copyright 2006-2020 © 就爱论文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所有内容均由SPider自动索引,如有侵权请联系QQ:2486851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