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爱论文|会计论文|管理论文|计算机论文|医药学论文|经济学论文|法学论文|社会学论文|文学论文|教育论文|理科论文|工科论文|艺术论文|哲学论文|文化论文|外语论文|格式论文
就爱论文
汉语言文学论文  古代文学论文  新闻传播论文  现代文学论文  文学评论论文  英美文学论文  文学艺术期刊论文   
汉语“是”的形而上之谜 ——“是”为什么发展为判断词?
[ 内容 提要] 汉语“是”,像 英语 “t be”一样,不是一个普通的词,而是集形而上学的核心概念“本在”(“事实求是”之“是”,类似“道”的概念)、“存在”(判断)、“存在者”(体现为指代词)三义于一身的语言形式。“是”从产生起就有判断性,它 发展 为判断词具有其内在的必然性。

[关键词] 存在者;指代词;本在;准则;断真;判断词

关于汉语的判断词“是”和判断句 问题 ,历来是我国语言学界关注的焦点,许多著名语言学家对此进行了专门 研究 ,但大半个世纪过去了,无论是判断词“是”产生的 时代 、它与近指代词“是”的关系,还是“……是……”“……是……的”两种判断句式的性质和相互关系等问题都仍然是一谜团。近年来,在我国语言学界苦于找不到突破口、对“是”的研究处于相对沉寂之时,“是”却成为我国 哲学 界关注的热点。“是”之所以成为我国思想界关注的焦点,是因为西语的系词是自古希腊以来西方形而上学核心范畴的语言形式。如果稍稍关注一下哲学界的讨论,我们会意识到,这和我们讨论了整整大半个世纪的判断词“是”有多么密切的联系,并提出我们的汉语言学从未提出过这个问题:汉语“是”究竟是个什么性质的词?上古有一组词,如“惟”“为”“乃”也都曾起过判断词的作用,为什么是“是”而不是其它词发展为判断词?我们发现,这些问题不是传统语言学所能应对的问题,因为“是”的问题既是一个语言学问题,更是一个形而上学问题。当我们超越传统语言学、站在语言哲学的高度而又以严格的语言 科学 方法 来探讨“是”的问题时,我们发现,“是”之所以发展为判断词的全部秘密隐藏在这里:它自产生之日起就集形而上学本在、存在、存在者三个核心概念于一身。

一.t be与形而上学的三个基本概念

从语言学角度看,“是”是 现代 汉语里一个非常基本的词,称为系词或判断词,相当于英语的t be或德语的sEin。[1]而对哲学界来说,全部哲学中没有一个比“是”更为重要的概念了,因为它是自古希腊以来西方形而上学核心范畴的语言形式,以至于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一部西方哲学史,就是对being[2]意义的探索史,在20世纪发生“语言学转向”以后的哲学、尤其在语言哲学中,对t be或sein的研究更已成为一大学术前沿。我们之所以在“是”问题上面临许多困惑,就因为我们所面对的远不止是一个语言学层面的词汇问题或语法问题,它涉及深层的哲学-文化观念及形而上学的根本问题棗对人的存在及其本质的理解。正如海德格尔所指出的那样,传统的语言学是“外在的句子 理论 ”,把“‘是’降格,弄成为‘系词’”[3],这是我们无法解开“是”问题的斯芬克司之谜的原因。因此,我们必须首先弄清“是”问题的性质。

本在、存在、存在者,是形而上学的三个核心范畴。在西语中,这三个基本概念不是体现为三个词,而是体现为一个词,即系词。从语言学角度看,系词t be是一个意义系统,有三个基本义项:本在、存在、存在者。西语是形态语,这三个形而上学基本概念是由t be一词的不同形态体现的。t be的动词形态(a/is/are)即存在,动名词形态being有形而上学“本在”、“存在者”两个意义,being表示“存在者”时,可带上复数形态即beings;表示形而上学最高概念“本在”时,它不能带复数,而且须大写为Being。因此,t be一词是以三种形态分别表示形而上学这三个最基本的概念的。

本在(Being)又叫“本真”[4],指本真状态,即万事万物之最终的原因。“存在者”(beings)是本在所显现出的各种具体形态,亦即我们理解的世界万事万物。“存在”(a/is/are)是本真状态的展现或外化于世。“存在”作为“本在”或“本真”的基本展示方式,其重要功能之一表现为“断真”。实际上,所谓“系词”是从语言学的语法角度讲的,从逻辑学角度讲它的作用就是断真。本在是什么,什么存在着,存在者与本在是什么关系等等都是断真问题,断真问题和本真的问题是一个统一体中的两个对立面,二者不可分割。同时,断真问题与存在者问题,也互相依存,不可分离;因为没有存在者就没有断真对象,也就没有断真问题。因此,西语系词一身三任,将全部形而上学三个核心概念系于一身。下面是希腊语、英语和德语系词的不同形态所含这三个意义的情况:[5]

未完...点击下方链接下载完整文档

汉语“是”的形而上之谜 ——“是”为什么发展为判断词?

[ 内容 提要] 汉语“是”,像 英语 “t be”一样,不是一个普通的词,而是集形而上学的核心概念“本在”(“事实求是”之“是”,类似“道”的概念)、“存在”(判断)、“存在者”(体现为指代词)三义于一身的语言形式。“是”从产生起就有判断性,它 发展
  • 上一篇:语言理解中抑制机制的研究概况
  • 下一篇:试论《雷雨》中周朴园的形象
  • 试论违反合作原则导致的诡辩
    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中多媒体教学
    浅谈交易费用解析翻译的信息传播
    论汉语言的翻译
    提高非中文专业大学生文学素养探
    《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新义
    陌生化与广告
    核心成分、别义成分与动作语素义
    新世纪汉语汉字之整合
    牛汉:新诗史研究的重要课题
    从接受美学的视野看“汉赋与文学
    理想与现实的疏离
    汉语言专业留学生本科经贸方向课
    关于汉英基本颜色词文化内涵对比
    文艺语体与新闻语体的差异性分析
    现代汉语的[体]概念
    理性批判与现代重建--汉语世界
    通向寂静之途——论汉语诗歌音
    汉语术语规范工作的历史沿革
    居延汉简“並”、“并”及相关
    汉语论文《“字”和汉语研究的
    汉语论文《蕴涵与句义分析 》
    文学与玄学·关于《灵山》
    汉语研究的方法论
    功能语法与汉语研究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论文发表

    Copyright 2006-2020 © 就爱论文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所有内容均由SPider自动索引,如有侵权请联系QQ:2486851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