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爱论文|会计论文|管理论文|计算机论文|医药学论文|经济学论文|法学论文|社会学论文|文学论文|教育论文|理科论文|工科论文|艺术论文|哲学论文|文化论文|外语论文|格式论文
就爱论文
汉语言文学论文  古代文学论文  新闻传播论文  现代文学论文  文学评论论文  英美文学论文  文学艺术期刊论文   
楚简《周易》初读记

笔者昨日下午拿到《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三)》,最为其中《周易》一篇所吸引,于是挑灯夜读,发现濮茅左先生所作《释文考释》(下称《濮释》)尚有若干可商补处,故把自己的一些初步意见写成草稿摆在这里,以就正于濮先生及诸鸿儒硕学。<:P>

一<:P>

第2、3号简对应今本《需》卦 内容 ,其中与“需”字相应之字,《濮释》疑从子从而省,谓即“孺”字,读为“需”。<:P>

按:《濮释》非是。字上“司”下“子”,已见于曾侯乙钟铭,裘锡圭、李家浩两先生指出此字见于《说文》,为“嗣”字古文(《曾侯乙钟、磬铭文释文与考释》),甚确。简文“嗣”当读为“伺”。《说文·人部·新附》:“伺,候望也。”今本的“需”一般认为读如“须”,义为等待。竹简本用的是一个意义相近的词。 “需/伺于郊”、“需/伺于沙”、“需/伺于泥”,语意均十分顺适。综观竹简本、帛书本与今本《周易》卦名的异文,或是一字异体,或为音同音近,像《需》卦这样用同义词的情况比较特别,值得重视。

二<:P>

第14号简:“毋疑,朋去+欠適。”“去+欠”,《濮释》作“欲”,谓音通;训“適”为从;谓“朋盍適”意为“朋类盍聚而从”。<:P>

按:“去+欠”字又见于同篇第55号简,陈伟先生已指出从“去”从“欠”(《楚竹书〈周易〉文字试释》),是。(即便释“欲”,音也难通“盍”。)今本、帛书本对应文字分别是“勿疑朋盍簪”、“勿疑朋甲谗”,高亨先生认为“盍”通“嗑”,多言也;“簪”借为“譖”,与“谗”通(《周易大传今注》144页),可从。颇疑“去+欠”即“嗑”字异体,二字均从“去”(葉部字)得声,义符“欠”、“口”可通用。“適”字楚简已数见之,此应读作“謫”,古书用“適”为“謫”之例甚多(参高亨《古字通假会典》465页)。“謫”之本训为谴责、责咎,若在人后为之,则类于“譖”、“谗”。此句大意是:毋需迟疑,朋辈乃是谗謫多言。<:P>

三<:P>

第26号简《钦》卦二见“[弓+攵]/月”字,《濮释》认为字形相近的有“臀”、“股”和“䏿”,而以“䏿”为近,故最后选择“䏿”。

按:此字下从“肉”,上从“弓+攵”,释“臀”、“股”或“䏿”均不似。“[弓+攵]/月”当可 分析 为从“肉”、“弓+攵”声。《龙龛手鉴·弓部》有一“弓+攵”字,但那是“弢”字的俗体,似与此无关。窃疑此“弓+攵”字从“弓”从“攵”会意,即射發字之初文。六二爻辞的“[弓+攵]/月”,对应今本和帛书本的“腓”和“肥/月”。“腓”、“肥/月”当为一字异体。九三爻辞的“[弓+攵]/月”,帛书本也作“肥/月”,而今本作“股”可能是后世传抄之讹。“非”、“肥”、“發”皆唇音字;“非”、“肥”属微部,發,属月部,韵也相近,所以从“發”字初文得声的“[弓+攵]/月”得以与“腓”、“肥/月”相通,或者说“[弓+攵]/月”很可能就是“腓”的另一异构。 目前 虽未发现“非”、“發”二声相通的直接 文献 证据,但“非”通“弗”、“弗”通“犮”,“犮”又通“發”(参高亨《古字通假会典》“非字声系”、“弗字声系”、“犮”字声系),也属“辗转可通”。<:P>

第30号简《豚》卦六二爻辞对应今本“说”、帛书本“夺”之字,《濮释》依形作隶古定,谓“待考”,又言“或释‘敓’”。<:P>

按:此字从“兑”从“又”,只不过“兑”之末笔与“又”之首笔共用,以致稍难辨认。其实就是“敓”字无疑,与“说”、“夺”通。<:P>

五<:P>

第38号简《夬》卦九三爻辞“遇雨,如雺”,《濮释》引《尔雅·释天》:“天气下地不应曰雺;地气发天不应曰霧;霧谓之晦。”又引郑樵注:“雺,即蒙也。”<:P>

按:《说文·雨部》云:“霿,天气下,地不應曰霿。霿,晦也。从雨、瞀聲。”又云:“霚,地气發,天不應。从雨、敄聲(臣鉉等曰:今俗从務)。雺,籒文省(小徐本作‘篆文霚省’)。”两相比照,益见纷乱。其实,古人也未必能真正把两种“气”严格区分。故训材料中“霧”解为“天气”或“地气”均有(参宗福邦等《故训汇纂》2461页)。可以认为,“雺”、“霚”、“霧”、“霿”都是同源的,它们之间甚至只是繁简字的关系。所以,简文“雺”完全可以直接读为“霧”。

未完...点击下方链接下载完整文档

楚简《周易》初读记

笔者昨日下午拿到《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三)》,最为其中《周易》一篇所吸引,于是挑灯夜读,发现濮茅左先生所作《释文考释》(下称《濮释》)尚有若干可商补处,故把自己的一些初步意见写成草稿摆在这里,以就正于濮先生及诸鸿儒硕学。 一 第2、3号简
  • 上一篇:《柬大王泊旱》編聯補議
  • 下一篇:古代文学论文《怎样看待王夫之对古代作家的批评 》
  • 元嘉“形似体”论
    从陶渊明诗文看魏晋审美之“自然
    浅析新诗脱胎于旧体诗
    视域融合与古文学习
    从“言外之味,弦外之响”看中国
    浅谈老子的人性论及对艺术家修养
    中国古典文学中的另类
    元明蒙古豳王家族史研究回顾
    文言虚词的教学方法初探
    人性修养与人际交往——《菜根谭
    关于王维山水诗的创作心理透视
    “大团圆”结局的机制检讨与文化
    中英诗歌隐喻的认知新探
    浅谈小学生文言文初学学习方法探
    审美话语的现代表意实践
    孔子学《易》考论
    论《周易》与中国文化轴心期大
    论《周易》与中国文化轴心期大
    上博竹書《周易》的兩個雙聲符
    楚简《周易》“不家而食”新解
    读上博《战国楚竹书(三)》札
    竹书《周易》考释三则
    上博楚简《恒先》之“恒先”“
    竹書《周易》劄記(四則)
    上博藏楚竹书《周易》中特殊符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论文发表

    Copyright 2006-2020 © 就爱论文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所有内容均由SPider自动索引,如有侵权请联系QQ:2486851删除